講師:張紹湧講師
佛教稱生日為「母難日」,是母親受難的日子,母親經過懷胎十個月的漫長時間後,忍受生產的疼痛,甚至有人說分娩痛僅次於斷手指,而高於癌症疼痛,然而這卻只是養育兒女的開始。
紹湧講師以拆字來說明一個傳統女人為家庭的犧牲和地位的轉變,
從嫁為人婦,她必須離開了自己的家,「拿起掃帚」成為別人的媳婦;當媽媽之後,為孩子做牛做馬。
父母親也都曾經是翩翩少年、美麗少女,為兒女而辛勞、逐漸衰老,報答父母養育之恩,我們能做甚麼呢?
「孝」字可拆成「半老一子」,行孝要及時。
子曰:「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;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」意思是身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紀,講師便問大家:何為喜、何為懼呢?
喜是高興父母能再與我們共享天倫之樂,懼則是害怕自己盡孝的時間不多了。
講師與我們分享余光中的詩作-《母難日三題》http://blog.udn.com/quietdharma/8500956
其中包括了三首詩:〈今生今世〉、〈矛盾世界〉、〈天國地府〉,是詩人在自己生日當天所作,表達了對母親滿滿的思念與感恩,每一首都讓人為之動容。講師也和我們討論與父親有關的文學作品,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起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那疼愛著孩子、蹣跚的背影。
中國自古重孝道,二十四孝是我們從小熟悉的故事,孔子的弟子曾參與閔子騫也都是孝順的代表人物。
其中講師以二十四孝中閔子騫「單衣順母」與我們共勉:
損母早喪,父續弦,生二子,衣以棉絮,而衣損以蘆花。父令損御,體寒失駕。父怒而鞭之,衣破而現蘆花,父乃察知其故,欲出後母,損止其父曰︰「母在一子單,母去三子寒。」後母聞之,卒悔。孔子贊之曰:「孝哉閔子騫!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。」
佛教亦有孝行感動天的故事-「目蓮救母」,其中目蓮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。http://tsengch8.blogspot.tw/2009/11/blog-post_3524.html
佛陀教目蓮於七月十五日,準備清水和食物供奉往來的和尚,藉着一眾和尚的功德,拯救他墮入餓鬼道的母親和其他人的母親,也是盂蘭盆會的由來。
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/0022.htm中,佛陀對阿難道:
「如斯重苦,出生此兒,更分晰言,尚有十恩:第一、懷胎守護恩;第二、臨產受苦恩;第三、生子忘憂恩;第四、咽苦吐甘恩;第五、迴乾就濕恩;第六、哺乳養育恩;第七、洗濯不淨恩;第八、遠行憶念恩;第九、深加體恤恩;第十、究竟憐愍恩。」父母恩重如山,就是歷經了百千萬劫依然無法報答父母的深恩。
相關影片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sOpGns4YrI
孟子曰:「世俗所謂不孝者五:惰其四支,不顧父母之養,一不孝也;博養好飲酒,不顧父母之養,二不孝也;好貨財,私妻子,不顧父母之養,三不孝也;從耳目之欲,以為父母戮,四不孝也;好勇斗很,以危父母,五不孝也。」
——《孟子•離婁下》
意思是:
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:四肢懶惰,不管贍養父母,這是第一種;酗酒聚賭,不管贍養父母,這是第二種;貪吝錢財,只顧老婆孩子,不管贍養父母,這是第三種;放縱于尋歡作樂,使父母感到羞辱,這是第四種;逞勇好斗,連累父母,這是第五種。
子曰:「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懮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。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親。」
意思是:侍奉父母親,日常居家的時候,當盡恭敬的心去侍候,起居飲食必加虔謹;奉養的時候,當盡其歡樂,承顏順志,無所拂逆;父母有病時,應盡懮慮的心去照料;父母去世,應盡哀痛的心去料理後事;祭祀的時候,應盡嚴肅的心去祭祀。以上五點完全做到,纔算是盡到侍奉雙親的責任。
大家在課堂中互相分享自己與家人的關係,以及未來要如何實行孝道,其中小波學姊問到:如果是父母有不當的言行時該怎麼辦呢?
講師告訴我們,為孝但不要「愚孝」,而陷父母於不義,但也不能斥責,而是在私下恭敬委婉的規勸父母。
後學覺得自己行孝上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,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,以及常打電話回家和父母說話聊天,並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,更要經常關心父母,體貼他們的辛勞,同時也要多參與道場,修養自己的本性,讓父母不用為我們擔心。
以上是後學在這次課程中的紀錄與簡單的心得,與各位前賢分享,若有不圓滿的地方請上天赦罪。
其他相關分享影片:
筷子兄弟微电影《父亲》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3-Ukg4W3VU
《天堂午餐》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-t7U6FJhAw
Mother's Day sand drawing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CnPayJe-TY
母親節沙畫《母愛無邊》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iWkdOv-uPQ
後學郁涵學習